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挥媒体职能 为生命接力
这一进程中,经济领域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
第一,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心要转向数字化实体经济。如果说消费和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是序幕的话,生产领域的数字化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戏,也才能实质性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2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从业者。这些年我们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是针对所谓虚拟经济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近些年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分布于零售批发、社交媒体的领域,以面向个体为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多带来的是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和福利,是以往所没有的就业、创业和发展机会。历史上几次大的产业革命都出现了类似现象,如蒸汽火车出现后对马车造成巨大冲击,但人们已不可能回到马车时代。
数字技术通过提高信息密度、信息连接、算法优化等,并作用于实体经济,显著改进了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下一步,重点要逐步转向产品的生产过程。过去三年,长三角一体化走上快车道,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结出丰收成果,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数字经济的协同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理条件障碍,缓解行政分割所造成的影响,促进市场一体化,带动均衡共享的增长,提高区域之间经济活动关联的广度和深度。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据公开报道,该联盟遵循开放、平等、协作原则,将为数字长三角建设提供一个共建共享、开放融合、互助共进、多跨协同的全新协作平台、智库平台和服务平台。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将各类市场信息有机整合,推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形成统一的数据大市场,使数据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技术改造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促进数据开发利用、数据开放共享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应用,实现产城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如何才能穿透藩篱?这就需要依靠数字经济的作用。
尽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硕果累累,但对标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的目标,仍有诸多工作亟需完善。同时,建立数据资源交易安全的标准规范,完善风险防范、应急配置等机制,促进公平对等交易,打造数据流通可信环境,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发展。区域合作和协商沟通机制仍然不够顺畅,协商平台和运作手段单一的情况依旧存在。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的建设背景是蓬勃繁荣的长三角一体化、蓝图绘就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
通过示范区内部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的经验,探索跨区域构建数字产业创新生态、提升产业创新服务支撑水平的措施方式,寻找政府作用和企业行为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为实现长三角数字一体化提供动力。最主要的问题是,跨地区的合作平台建设和行政区划分割的矛盾仍然突出,推动难度小、层次低的合作交流项目较为容易,一旦合作项目的难度提升,在利益复杂交错的情况下,以邻为壑的局面依旧会出现。目前,长三角已经建成以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电子器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出数字经济规模大、数字贸易比重大等特征。
例如,地区之间产业协同分工水平仍然不高,同质化布局特征依旧明显。一是构建数字经济的区域统一标准,加快制定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问题,推进市场规则、标准体系、监管要求、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对数字经济运用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分析等加以立法保护,发挥数字经济在打破地区封锁、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林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832期4版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一体化建设进入深水区,行政壁垒所带来的市场壁垒将会割裂区域内部的有机经济联系,不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发挥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制约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数字经济在加快经济复苏、打造经济新动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锻造长三角经济韧性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沪苏浙皖长三角联席办和上海青浦、上海松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南京、苏州、合肥、芜湖等10个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倡议发起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数字经济作为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新动能优势,能够将劳动力、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进行最合理的调配使用(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要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前提下,持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为此《纲要》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等方面入手,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进行了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真正发挥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挑战。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当前,在外需不振、投资空间趋向饱和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是重中之重。
不管是出于对经济增长的谋划还是对经济安全的考量,都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就业,有利于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数据显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内需发展后劲。受新冠疫情及国际经贸格局变化等影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消费升级面临的困难增多,扩大有效投资存在较多制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看,机遇要大于挑战。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把调结构与扩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起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中,强化宏观政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支持,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合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同促进消费结合起来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挑战。受新冠疫情及国际经贸格局变化等影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消费升级面临的困难增多,扩大有效投资存在较多制约。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把调结构与扩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起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内需发展后劲。
当前,在外需不振、投资空间趋向饱和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是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中,强化宏观政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支持,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合力。
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看,机遇要大于挑战。要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前提下,持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为此《纲要》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等方面入手,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进行了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真正发挥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